来源:艺市纵横

 

 

⊙武文龙 常宇晗

 

    画廊与艺博会在艺术市场中同属一级市场,一直起到市场基石的作用。对于艺博会而言,业内人士常常将其喻为市场的晴雨表,它通过对艺术资源的整合,以画廊为单位聚集而成,通过短时间内的资源聚集效应,形成一个对艺术品进行集中展示和销售的场域。参与其中每家画廊的销售业绩共同构成艺博会的整体业绩,由此便可以大概判断出一定区域内艺术市场的实时行情。

    关注近些年国内艺博会的发展,会发现今年艺博会显得尤其热闹。从3月份的第六届香港巴塞尔开始,到4月份的焦点由首届Art Chengdu(艺术成都)和Art Beijing2018(艺术北京)接棒;接着是5月中旬在北京首展的JING ART(艺览北京),再到5月底的第四届“艺术厦门”,艺博会此伏彼起,让人目不暇接。上半年如此,下半年博览会的频率会更进一步,上海将有影像上海、ART 021、西岸艺博会;深圳有“艺术深圳”及一场新开的博览会;北京除了CIGE,还将有两场新开的博览会——北京城市艺博会以及“北京当代”。

    面对国内遍地开花的艺博会,我们也不禁思考:市场需要如此多的艺博会吗?艺博会已经成为艺术品交易的主流渠道了吗?观察上半年举办的数家艺博会,国内艺博会业态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理想的艺博会什么样?  ——画廊主的声音

画廊作为一场艺博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与艺博会的关系可谓共生共存。画廊在艺博会中的销售业绩如何、艺博会服务专业水平的高低??诸多因素决定着一场艺博会的口碑。那么,对于画廊而言,理想的艺博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画廊主的声音。

 

 

 
贾廷峰 (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

根据城市特点因地制宜

        理想的艺术博览会应当根据每个城市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如北京,既是首府,又是文化中心,其艺博会应当具备综合性,宽厚多元,博中求精;魔都上海,时尚新潮,博览会应当侧重当代艺术,契合城市的先锋精神;杭州,作为中国美院和西泠印社的所在地,传统夯实,国学精粹,可主推水墨;深圳,改革开放的起点,当以鲜活的创新以及包容的姿态,打造更前沿的实验艺术阵地。

 

▲茅小浪 《草虬》 非宣水墨 130×150cm 2015年 (太和艺术空间供图)

        艺博会必须有自我明确的定位以及侧重点,不可一刀切,也不能是雷同模式。其内容要根据所在地的文化特征和受众人群的大致审美倾向去量身定制,以“专而精”取代“博而大”,这样才能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而不至于淹没在同质化的跟风浪潮里。另外,国内的艺博会还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可以参照国际同行,从那些知名的前辈中,学习先进理念、运营方式、行业规则、细节服务和专业引导,比如国外艺博会的参展门槛非常严格,杜绝拍卖公司和艺术家以个体方式参展艺博会,以此避免一二级艺术市场的混乱,保证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另外,对于大众而言,参观艺博会实际上需要非常专业的导览,博览会应当招募培训一批志愿者充当讲解员,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去认知、体会、理解艺术品的独特价值,而不仅仅是将走马观花的现场作为“朋友圈”的配图而已。

 
 

刘杰(千高原艺术空间创始人)

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品质

        理想的博览会当然是可以卖得好、展位费不贵、参加起来还不累。这是一个比较实在的想法,因为销售当然是博览会的一个核心。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一场博览会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品质,这个品质体现在从选择好的画廊做起,然后能吸引好的客人来,能提供好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逐渐达成好的销售和推动效果。现在大家都注意到包括ART021、Art Chengdu、JINGART在内的这些小型精品博览会的兴起,有些人问会不会出现博览会过剩的情况,但我认为,首先至少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过剩的问题,而是一个怎么精准差异化地定位和保持高品质的问题。从这一点看,我想上述几个博览会都做到了,从遴选画廊到服务都保持了专业的水准。

 

王川 《宋庄之十七》 布面丙烯 162×194cm 2016年 (千高原艺术空间供图)

        以JINGART为例,他们引进了古董、设计和定制,尤其强调从现代主义到当代这样一个概念,这样差异化的定位让我们看到大家都在积极努力拓展更大的空间。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对历史更好的尊重,通过市场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一种梳理。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些定位,我们在参加JINGART时带来了王川和杨述两位艺术家的个案,他们每个人七八件作品,囊括了他们1980年代到2010年代共40年的创作历程,我们能从中看到艺术家也是基本经历了现代主义到20世纪的一个阶段,这样的安排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所以我想这样的博览会是非常有意思的。

 
 
鲁超(前波画廊总监)

兼顾藏家和大众

        艺博会在为画廊与藏家提供穿针引线机会的同时也在对大众开放,所以理想中的艺博会当然是希望两方面都兼顾得很好。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至少在目前国内来看是这样,它需要专业的团队,强大的资源配置,甚至是城市的整体规划都会成为影响它完善度的重要方面。其实一个好的艺博会它不仅是艺术生态链的部分,对大众来说,美术馆美育的缺失,艺博会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它的影响力和口碑足够好,甚至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这对创办者、展商、赞助商和支持机构都是全赢的事儿。这里还需要提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政府的扶助和支持,尤其是艺术市场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国内艺博会面临更大挑战,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显得尤其重要。总体来说,现在画廊对艺博会的依赖程度还是挺大的,也是在最近几年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艺博会,各自也都有各自的定位和独特之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也会促使博览会平台和系统在不断竞争中愈加完善。

 

邬建安 《大蝴蝶之一》手工着色和浸蜡镂空剪纸 223×196cm 2017年 (前波画廊供图)

 
 
孙梓杰(F·SPACE画廊主)

在艺术的名义下体现“博”字

        对于艺博会,我理想中的形态首先就是要名副其实地体现一个“博”字。所谓的“博”,就是同在艺术这个大的名义下,能有各种不同类型、规模、立场、特色的画廊带来可以体现出不同时代感、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家的不同样式的艺术作品。只有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足够丰富的艺术生态,才能无愧于“艺博会”这3个字本身的内涵。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良好有序并且具有发展力与竞争力的艺术市场。

 

▲田晓磊《大仪式之四》光栅立体画 120×90cm  2017年(F·SPACE画廊供图)

        相比于瑞士巴塞尔等西方艺博会足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我们还处于最初的探索期,所以存在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一方面有自身管理上的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也受到艺术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在我看来,目前国内各种艺博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太过单一化,有些专门针对国际超级画廊和顶级藏家,也有些针对本土的中小画廊和消费级艺术爱好者。这种艺博会的各自单一定位与艺术市场的两极分化互为因果。虽然看上去每一个艺博会自身的特点都很明确,却无法做到我刚才说到的那种“博”,而这也会使得中小画廊因无法获得顶级藏家的青睐而生存艰难,超级画廊虽然销售业绩可观却也无助于让更多人亲近艺术,实现真正的艺术普及。尽管从短期来看,好像是国际超级画廊凭借着更贵的作品压垮了本土中小画廊的生存之路;但是如果眼光更长远一些,在这种因为单一定位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影响下,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艺术市场的未来。在我看来,艺术市场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进艺博会来购买作品,而不是让更少的人用更多的钱来购买作品。

 
宋继瑞(名泰文化总监)
 

实现维护和开拓客户的目标

        艺术机构参加艺博会的目标无外乎两个,一个是维护和开拓客户,实现作品的销售,二是扩大机构的影响力,宣传机构的品牌。对于参展商而言,最理想的博览会是能帮助参展商更好地实现这两个目标,这就需要艺博会在很多细节上做好工作,一是根据博览会自身的定位选择合适的参展商,并与参展商沟通合适的参展作品,保证能为客户和公众提供有品质的艺术品;二是做好VIP的邀约和组织工作,这是对于参展商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能否在博览会上实现营收平衡,也是参展商是否参加下一届博览会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三是与媒体有良好的互动,能够对参展商进行不同渠道的宣传。与此同时,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如何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艺博会中来,让更多的中产阶级参观博览会并购买艺术品,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程保忠 《江烟》 127×75cm 纸本水墨 2018年 (名泰文化供图)

 
 
于莹莹(龙吟雅风画廊经理)

国际化 专业化 品牌化

        近几年,艺博会热潮如井喷式的出现,尤其2018年本土艺博会渐多,画廊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也对艺博会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我看来,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是艺博会的重要宗旨。首先,我们期待艺博会以专业、开放的态度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当代艺术的交流平台,并在本土呈现一个高端的综合性的艺术博览会,国际化和高品质很重要。其次,我们期待艺博会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类型化,强调个性和创新,以更专业、更精致的面貌为艺术爱好者、收藏家、画廊等带来更多惊喜。再次,与藏家沟通也是艺博会的主要职责之一。主办方要积极地去了解藏家的渴求,并在此过程中,和画廊不断协调。在邀请藏家上,做充分考虑。还要邀请很多对艺术感兴趣、具有消费能力的潜在客人。如何去引导新的藏家,也是主办方需要努力去做的工作。最后,我们期待艺博会能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让艺术回归到切合艺术市场自身规律与逻辑的轨道上运行,给画廊和艺术家提供更优质的交流平台,培养艺术家和收藏家共同成长,这些对整个艺术生态都很重要。

 

唐华伟 《划-仿傅山笔意》 布面油彩 260×180cm 2018年 (龙吟雅风画廊供图)

 
 
张海龙(释艺艺术空间负责人)

专业性高,也要平民化

        对于艺博会是办得更专业化还是偏大众化的争议,我个人认为应该两条腿走路,没必要非要争论个高下,阳春白雪自然好,下里巴人也不差,不同的消费群体有多元的选择。作为画廊主,我倾向艺博会专业性高点,因为艺术有其特殊功能,尤其是当代艺术会对大众的思想、审美产生影响。但这并不是说专业性高,艺术品价格就应该高得让大众无法承受,其实也是可以平民化的。现在很多省份有了自己的艺博会,对老牌艺博会的分流肯定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各地藏家可以在家门口就收藏到艺术作品。这不单是一个趋势,更重要的是会形成一个大的全国的艺术市场。

 

 

申树斌《巴别塔》380×26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释艺艺术空间供图)

 
 
白洪 (德滋画廊艺术总监)

艺术—商业—艺术

        德滋画廊以往参加过国内外的不少艺博会,近一两年我们参加的较少,因为通过之前的博览会的参与,感觉国内很多博览会组织工作相对粗放,工作针对性不是很强。一方面博览会对参展的机构了解少,抓不到工作重点,另一方面又对观众的需求、定位不太注重培养。博览会开展前的招商环节,很多组委会人员对画廊的了解非常片面,只是简单地看画廊过去做了哪些有影响力的活动,代理了哪些知名的艺术家,以此确定画廊是否可以参展。我感觉这仅注重了简单的招商工作,使画廊和博览会的合作仅停留在招商层面。我认为画廊是否参与到博览会,是一个双向选择,大家的一个共同支点是在对艺术的认知上,是多方位的认同。

 

胡 新 《钟声的传导》 油画 120×90cm (德滋画廊供图)

        我希望参加的博览会是一个建立在对艺术高度认知基础上的博览会,是以艺术为出发点并且为终极目标的博览会,不是简单的商业艺术博览会。是一个“艺术—商业—艺术”的过程,而不是“艺术—商业”的轨迹。说到底还是艺术和商业的矛盾问题,艺术需要商业辅助,但不能被绑架,主次关系不能颠倒,颠倒了最后还是要失败的。

 
 
张太勇(瀚艺术空间创始人)

给新艺术机构和年轻艺术家

提供更多机会

        作为连续两届“艺术北京”的参展机构我们感到很荣幸,此次展会参展机构中无论是参展画廊的规模还是画廊品质都有了提升。与“京东艺术”电商平台正式开启战略合作,将“艺术北京”往艺术品消费的道路上推进了一步。作为国内的艺术机构,我们不但有为艺术品藏家服务的义务,更有为广大的艺术品爱好者提供艺术消费的可能性。这是今年“艺术北京”给我最大的感受和反馈,艺术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而悄然变化。近两年艺博会的层出不穷,使新的艺术机构产生选择障碍,对艺博会中新的藏家市场的建立缺乏信心,希望艺博会能为艺术收藏者服务的同时也能给新的艺术机构和年轻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优惠条件,这样艺术市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卢琳 《流浪的命运》 布面丙烯 130×150cm 2017年 (瀚艺术空间供图)